浙江宁波的一座工厂中,有着一段极为显眼的标语——“没有落后的传统产业,只有落后的产业传统”。
作为全球领先的物流及能源行业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近年来不仅是在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高精尖领域成果频出,在集装箱制造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是“玩出了花”:造1台冷藏箱从多年前需要一天时间,到现在只需要220秒,而要做到这一切,其中更是不乏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的推动。
“在当下这一时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逢其时。在人口红利和依赖要素投入实现高增长不再的当下,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下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董事会秘书吴三强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集集团始终坚持在传统制造领域把制造工艺和管理体系做到世界领先,坚持产业高端制造发展方向,依靠持续创新的钻研精神逐个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难关,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十大任务之首。释放出鲜明信号,凸显中国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视和迫切感,意味着中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们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是指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与当前的战略发展不谋而合。”吴三强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一方面是要依托创新打造更多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在高端市场占据更大份额;另一方面也是要依托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在同等时间、同样要素投入下,产出要效率要更高。
据了解,成立于1980年,1994年在深圳交易所主板上市。中集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物流及能源行业设备及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业务拓展及技术开发,已形成一个专注于物流及能源行业的关键装备及解决方案的产业集群。在物流领域,中集集团依然坚持以集装箱制造业务为核心,孵化出道路运输车辆业务、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业务,辅之以物流服务业务及循环载具业务提供物流专业领域的产品及服务;在能源行业领域,中集集团主要从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海洋工程业务方面开展;同时,中集集团也在不断开发新兴产业并拥有服务本集团自身的金融及资产管理业务。
“我们的技术进步表现在我们越来越接近全球最高端的产品上。”吴三强以中集来福士“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船(FPSO)上部工艺模块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为例,作为中集历史上又一个“首个”,从过去只能完成建造,到现在能完成“设计、采购、建造、交付”的全过程,中集来福士建立了FPSO上部模块EPC模块总包能力,打破国外技术和供应链的垄断,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实现该类业务订单零的突破的背后,是中集来福士一直在蓬勃生长的创新能力。
事实上,中集集团的创新远不止于此,目前已打造出多个新质生产力的样板。比如海洋工程业务下水首艘比亚迪“EXPLORER NO.1”汽车运输滚装船汽车滚装船,助推“国车自运”时代开启。该船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例如通过海水冷却、热水加热的合理设计配置,对船上氢氧化钠、氨水溶液液舱的应用,实现既保温又保冷的经济可靠方案;通过优化管线、电缆路线设计、轻量化设计,减少空船重量,促进航速达标,实测最大航速比合同要求指标高0.55节,该指标优于国内所有已交付的同类项目。
据克拉克森研究统计,从全球范围来看,2023年汽车运输船新签订单达到了80艘、合67万标准车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船厂已经拿下了全球绝大部分新增汽车运输船订单。仅在2023年上半年,中国船企就承接了43艘汽车运输船订单,占同阶段全球市场份额的97.7%。
在过去,中国企业获得订单的途径通常靠的是“物美价廉”,但在汽车运输船领域并非如此。吴三强告诉记者:“汽车运输船领域就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我们在这个行业中有着深刻的体会。中国造船厂在全球竞争中快速崛起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依靠的并非低价,我们依靠的是中国制造业能力的提升和交付质量方面的优势。”
“中集集团作为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始终坚持在传统制造领域把制造工艺和管理体系做到世界领先,坚持产业高端制造发展方向,依靠持续创新的钻研精神逐个攻克行业‘卡脖子’技术难关,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吴三强说。
“新质生产力不能仅局限于新行业,传统产业仍有许多创新之处,这也是新生产力的内涵。”在吴三强看来,中国还有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这不仅意味着在传统产业同样有着一场新质生产力形成之战,也意味着一场更大的传统产业机遇正在来临。
以中集集团的老本行集装箱制造为例,这是一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了。吴三强表示,在多年行业传统下,集装箱本身的大小、形态基本固定已无法再做更多创新,但在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材料等方面的创新却不断涌现。
以中集集团旗下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冷箱)为例,该工厂不仅成功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也是中集集团首家工厂获得此“国字号荣誉”。在冷藏箱制造过程中,其保温层的发泡工艺是冷藏箱中最核心的技术,但过去检测发泡工艺是否合格时,只能依靠10年以上经验的老师傅拿着小木棒敲打冷藏箱“闻声辨病”。
为此,中集集团开出了数字化转型升级“药方”。2018年,青岛冷箱通过在生产线上部署传感器和物联网设备,采集整个发泡工艺过程中各项参数。这些设备可以与生产设备和系统进行实时连接,并传输动态数据到云平台。工程师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得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和参数,知道在什么参数组合之下,发泡会出现化学反应不充分。
在参数得到精确控制的情况下,青岛冷藏箱质量返修率大幅下降。在不良品率最高的冷藏箱顶板生产中,不良品率下降14%,稳定在2%以内。返修率大幅下降也意味着返修成本的大幅降低,一年下来,可降低冷藏箱返修成本约4万元。当数据积累到了可观量级之后,青岛冷箱进一步推动工艺智能化升级。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来推动工艺改善,预测给定生产条件下的不良品概率。
AI等新技术加入的成果极为明显。青岛冷箱通过AI对工艺参数进行精确控制和定制化调整后,发泡液用量持续降低,单张顶板用量从126公斤降至116公斤,实现了发泡板材料成本降低8%。保压时间从开始的35分钟降至目前的28分钟,效率累计提升20%,计算下来目前可以实现220秒造出1台“大冰箱”。
吴三强介绍,青岛冷箱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方向,通过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了51%的工序完全自动化,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超过75%。智能排产系统将排程时间从2小时大幅缩短至10分钟,人均效率提升50%,单箱能耗降低16%,发泡材料成本节约8%,生产制造周期缩短21.4%,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降本增效的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中集集团已经打造12家省级、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工厂,实现了工业3.0的跨越。另外,2023年11月宁波中集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5G工厂,打造了全国集装箱行业首家5G全连接工厂,为行业树立数字化标杆。
全球制造业正在从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的工业3.0步入以智能化为主的工业4.0阶段。过去几年,中集集团各大业务板块聚焦自动化升级,如集装箱“龙腾计划”、车辆“超级麦哲伦计划”、能化“梦六、梦七计划”等,通过两化深度融合,结合精益的积累,利用数据驱动改善。
下一步,中集将结合“数字中集”五年规划,通过高标引领,力争在集团打造的30家核心企业中实现省级智能制造工厂占比50%、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以“全球灯塔工厂”为目标,迈向,推进中集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中集集团秉承‘产业报国’的理念,持续提升核心科研能力。在《”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公司正紧紧围绕自身所从事的物流和能源领域,加快构建新质生产力。从科研能力底层建设、到工艺端升级、再到不断开发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产品,公司在筑牢各个业务领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在为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冷藏集装箱、培育新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吴三强说。
对此,吴三强进一步表示:“在深刻的全球竞争格局变化之下,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也要跟上发展步伐,加大科技投入和科研力度,包括最近政策上提出要加快老旧设备的淘汰或置换,这些政策的出台对装备制造业有着非常巨大的鼓舞作用。”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的背后,归根究底还是创新和科研能力的比拼。据介绍,2023年,中集集团进一步在集团战略规划中明确“科技创新是实现集团战略目标的新动能和核心驱动力,摆在集团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集集团将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公司也积极赋能旗下子公司向专精特新、高端制造的方向深耕发展。截至2023年底,中集集团已拥有经工信部认证的6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拥有13个国家级“小巨人”。
中集集团通过构建先进的创新体系和机制,持续优化精益制造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中集集团多项产品和技术为全球引领,已经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截至2023年末,中集集团已拥有28个全球领先的冠军产品。
在研发人才工作方面,中集集团全面加大对高层次开创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积极推进科技领军人才、产品经理和科技后备人才相关培养计划,为中集集团创新业务和核心业务发展提供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资源支持和保障。通过引进一批科研团队与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加速集聚中集集团吴三强: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12月,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才同比增长17.6%,集团研发人员同比增加14.21%,研发人员数量占比同比增加16.22%。
而在过去的2023年,中集集团持续打造的新质生产力已初见成效:集装箱制造克服周期低谷,实现稳健经营、有质增长;道路运输车辆抢抓海外市场需求爆发,中集车辆于年内进一步巩固全球半挂车销量第一、国内专用车市场排名前列的市场地位;能源化工液态食品实现稳定增长,核心业务保持海内外龙头优势;海洋工程战略转型成效显著,打赢翻身仗。
更为重要的是,2024年以来,中集集团不断迎来利好:根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1月份,集装箱供应链景气值从2023年的不景气阶段步入景气区间;船舶及海工建造方面,受益于行业景气度的持续上行,中集来福士船厂在手接单饱满,中集来福士海工新签订单截至2023年9月底累计持有在手订单价值52亿美元,对比2022年同期37.7亿美元实现38%的增长;政策面上,国资委于近日提出要加大对储能、氢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投人,并将市值管理等价值实现相关指针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举行第四次会议明确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
对此,吴三强指出,中集集团2023年“集装箱+”以及转型非油气业务有效平抑周期波动,未来中集集团会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新动能。